海岸侵蝕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海岸災害,也是一種地質災害,是指海水動力的沖擊造成海岸線的后退和海灘的下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此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海岸侵蝕災害分布廣、危害大。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南部,瀕臨西北太平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公里。海岸主要為基巖質、淤泥質和砂礫質三種類型,其中砂礫質和淤泥質海岸的侵蝕災害十分嚴重。
據國家海洋局報告顯示,我國70%左右的砂礫質海岸以及幾乎所有開闊的淤泥質海岸線均存在海岸侵蝕以及海水入侵現象。從華南地區看,廣東、海南、廣西三省被侵蝕的海岸線長度占其海岸線總長度的比例分別是19.7%、57.3%和15.5%。長江以北的海岸侵蝕重于長江以南。以遼寧為例,海岸線長為2292公里,基巖質、淤泥質和砂礫質海岸比例分別為24.3%、44.88%和30.27%。其中63%砂礫質海岸都存在海岸侵蝕現象。大連市海水入侵開始于1976年,到80年代末,發生海水入侵的岸段有12處,入侵面積累計230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源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大連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營口市北海至田家崴子6.27公里的海岸自80年代以來每年以5米的速度被侵蝕。滕房身村海水入侵范圍長3100米,自1980年以來,海岸線已后退50—70米,海水已吞噬陸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一些居民因海水侵蝕10年內多次搬家。歸州鎮白沙灣段(土海岸)海水入侵范圍長3100米,自1980年以來,海岸線已后退35—125米,海水已吞噬陸地面積248000平方米。
目前,遼寧省“五點一線”濱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已納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而大連、營口兩市正處于該線的重要部位。由于海岸侵蝕使土地大量流失、海岸構筑物破壞、海濱浴場退化、海灘生態環境惡化、海岸防護壓力增大、侵蝕下來的泥沙又搬運到港灣淤積而使航道受損,從而成為一種嚴重的環境地質災害,不利于沿海工程建設,更直接影響岸線經濟發展。
海岸侵蝕災害發展迅猛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海岸侵蝕災害防治規劃、措施及治理工作不到位。人為活動是導致海岸侵蝕災害發生的關鍵因素,攔河壩的建造、灘涂圍墾、大量開采海灘沙、珊瑚礁,濫伐紅樹林,以及不適當的海岸工程設置等,均會引起海岸侵蝕。在沙質海岸區,由于采挖建筑用沙,已使許多良好的沙質海岸遭受破壞,海岸侵蝕加劇。在渤海灣沿岸的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因大量采挖貝殼沙用于建筑、飼料等,使許多岸段的貝殼堤消失,也造成了海岸嚴重侵蝕。二是南北極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升高,增大防治難度。隨著全球變暖,海洋熱膨脹和冰川融化,海平面的變化趨勢是不斷上升,我國海平面近50年上升平均速率為每年2.6毫米,這必將加劇多種海岸帶災害,擴大海岸與海灘侵蝕。三是防治責任主體不明確,水利、海洋、國土部門都有責任,但沒有形成合力。部門、單位之間缺乏資料共享機制。四是由于設計不合理、施工質量差等原因,一些地段雖經治理,但僅幾年時間內防護工程就被海浪沖毀,有的整體被海水淹沒。
為此,建議:
1.國家應高度重視海岸侵蝕災害防治工作,將海岸保護、海岸侵蝕災害防治與沿岸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科學規劃、有效防治。加強海岸侵蝕監控,促進海域使用合理開發,減少人為破壞。現在可以采取的治理辦法主要有:保護紅樹林、禁止海岸采砂、限制沿岸地下水開采、調控河流入海泥沙、修建海岸護堤等,在重要的旅游海灘也可采用人工喂砂的方法進行養護。
2.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防治海岸侵蝕。我國目前尚無防治海岸侵蝕的專門法律,與之有關的有2001年10月通過、2002年1月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但該法涉及海岸侵蝕防治的內容有限,對海岸侵蝕責任主體、責任內容等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防治。
3.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采取多渠道資金來源,堅持“誰投資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徹底根治或減少海岸侵蝕災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