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不能游泳,出門得戴口罩,面對這樣的環境,鐵腕治理已經刻不容緩。14日,省物價局召開全省價格工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會議,國家發改委分管領導和省環保廳廳長都來了,會上達成共識,將多管齊下以價格促進生態恢復,嚴罰重獎倒逼企業減排。“污水、廢氣排污收費太低,企業寧可繳納排污費,也不治污,”省物價局局長周衛國對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態度堅決,今年將大力推進水電氣、成品油定價以及揚塵費、有償排污權等多方面改革,以價格杠桿為生態環保建設服務。
工地揚塵要多掏錢!
揚塵費標準大幅提高,治理得好可以返還
揚塵費收了幾年,怎么我們還在吃灰?不怪南京市民有此一問。南京市是全省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已經收取揚塵排污收費的城市,2009—2012年共對727家施工工地征收了揚塵排污費3680萬元。可是幾年下來,成效并不顯著。最重要原因是收費太低,“花幾十萬去治理,不如花幾萬交罰款”是不少工地普遍的想法。
為改變現狀,今年南京市將出臺新的施工工地揚塵排污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對現行的揚塵收費作出四個重要改變:一是改變征收主體,過去是向施工單位收,今后改向建設單位收,建設單位相對固定,由其督促施工企業落實揚塵排污控制措施;二是將建筑工程分成不同階段,對于污染較大的土石方和樁基階段加大揚塵費征收計算系數;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分階段對施工工地揚塵治理措施進行考核,“揚塵費先全額收上來,治理得好的可以全部返還,讓企業有去治污的動力”。還有就是提高征收標準,雖然目前新辦法還在制定過程中,不過有相關人士透露,新標準下的揚塵費標準可能比現行的0.24元/月·平方米要提高三四倍。
那么收繳上來沒有返還的揚塵費將如何使用?記者了解到,對施工工地防塵補貼是揚塵費的主要去向,2010-2012年,南京對139家購置洗輪機的施工工地補貼1016萬元,為重污染的施工工地租用吸塵車181.5萬元,建設18個揚塵污染監控點累計投入380萬元。
在總結南京經驗基礎上,今年我省還計劃將揚塵收費試點擴大,促進徐州、蘇州等試點城市啟動征收工作。
排放污水得花重金!
排污權有償使用從太湖擴大至淮河流域
經歷了2007年的太湖藍藻事件后,太湖流域成了江蘇治水的重中之重。2009年起,無錫市率先在全省啟動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的試點,企業要向下水道排污就必須繳費,而且每年固定了排放額度,超過固定的額度,就得花重金去購買別人沒用完的指標。無錫村田電子有限公司環境管理中方科長張慶慶說,企業去年底決定擴大生產線,原先的16.3噸COD(化學需氧量)年排放量不夠用了,他們不得不花5000元/噸·年的價格額外又購買了7.52噸的指標,而此前限額內的批標價格就便宜許多,僅為2600元/噸·年。
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告訴記者,經過幾年治理,目前太湖水質已明顯改善,如果不算總氮指標,已恢復到四類水標準。他認為,懲罰性的價格政策,以及排污權有償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周衛國在會上透露,太湖流域的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還將擴大,目前考慮下一個試點目標是淮河流域,首先推出的可能是COD排污權有償使用。
新型污染也要收費!
光污染、電磁輻射將制定懲罰性價格政策
周衛國還在昨天的會上透露了今后五年我省以價格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比如現在的排污收費制度還不盡完善,政策有空缺,還沒有完全覆蓋所有污染物,城市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新污染物排放還無政策規制。農村的生活垃圾、化肥農藥污染、禽畜漁養殖污染有日趨加重現象等等,這些過去沒有考慮到的污染,都是下一步相關懲罰性價格政策制定的目標。
新聞背景
江蘇單位國土面積工業污染負荷全國最高
昨天的會議上通報,目前江蘇的單位國土面積工業污染負荷全國最高,年能源消耗約占全國9%,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列全國第9位、第8位。陳蒙蒙直言,我省削減排污總量壓力不斷加大,氮氧化物排放量前幾年一直在增加,到今年才開始減下來了,二氧化硫單位面積排放量是全國4.5倍。但是,這幾年治理的成效也在顯現,特別是蘇南已經進入了環境改善的拐點前期,而去年全省減排二氧化硫41.84萬噸,相當于減少了20座60萬千瓦電廠的排放指標。
現在的難題是,調整現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很大,難度也很大,如何平衡好倒逼機制與社會承受能力是物價部門下一步制定政策的難點。“不是為了收費而收費,”省物價局負責人表示,罰就讓企業疼到不敢排污,獎也要能具備促進企業革新技術的吸引力,這樣才能達到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的最終目標。
還有“高壓線”
主次干道兩側及居民區不得露天燒烤
省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省政府常務會議日前審議并原則通過的《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要求多部門協同治理大氣污染。辦法中明確要求,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將揚塵污染防治費列入工程概算,當氣象預報風速達5級以上時,應當停止房屋爆破或者拆除施工。此外,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兩側、居民居住區、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露天燒烤食品。
當PM2.5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時候,如何治理成為人們關心的重點。事實上,城市生活中的工程施工、工業生產、物料轉運與堆放、交通運輸、開山采石、綠化養護、露天焚燒、煙花爆竹燃放、餐飲經營等活動都可能直接排放的煙塵、粉塵和揚塵等固態物質。而PM2.5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工業廢氣、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
為此,《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工藝、設備;要求向大氣排放煙塵、粉塵的工業企業,將無組織排放轉變為有組織達標排放;對于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行業,則要求進行高效除塵技術升級改造,確保達標排放等。工程建設單位承擔施工揚塵的污染防治責任,應當將揚塵污染防治費用列入工程概算;對于房屋或者其他建(構)筑物拆除施工,要求施工單位采取相應的防塵抑塵措施,氣象預報風速達5級及以上時,不得爆破或拆除。拆除實施單位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時應當設置圍擋,采取持續加壓噴淋措施。需爆破作業的,應當在作業區外圍灑水噴濕。拆除工程完畢后不能在15日內開工建設的,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對裸土地面進行覆蓋、綠化或者鋪裝等。
《辦法》還要求,政府部門合理布設、調整餐飲經營點規劃。非商用建筑內禁止建設排放油煙的餐飲經營項目,餐飲經營單位必須安裝油煙凈化設施。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兩側、居民居住區、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露天燒烤食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