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碧水源與上海云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云峰”)簽訂協議,設立上海云峰碧水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云峰碧水源”),其中碧水源出資8000萬元,占新公司40%的股權,上海云峰出資1.2億元,占新公司60%的股權。
與以往異地擴張的合作對象不同,此次碧水源進入上海市場的合作方的股東具有房地產開發背景。上海綠地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綠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控股上海云峰34%和20.503%的股權,而上海云峰的最終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碧水源稱,將建立環保與土地開發資源相結合的完備商業模式,實現環境建設資金與城市開發相結合的新型商業模式,云峰碧水源將利用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為城市與企業污水處理、污水資源化、城市與企業供水、環境生態治理與修復工程、水利建設等水資源與環保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國內目前沒有類似的模式,兩家企業現在只是有這樣的意向,并沒有真正落實。”碧水源一高管表示。
水務行業一名專家認為,實際上,這仍是碧水源“異地擴張”模式的復制。
此前,碧水源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有十幾個類似的項目,均作為小股東,和當地企業合作,參股設立合資公司。
去年10月以來,碧水源已連續公告了與武鋼集團、武漢水務、山西太鋼、青島水務、滬東造船廠、上海云峰和武鋼集團等多個合資公司計劃,業務領域除了市政污水還包括工業水處理、自來水、船用水處理、固廢、房地產等多個方向,在地域和市場兩個維度上外延擴張。
不少分析人士也認為,異地擴張將是碧水源長期不變的策略,通過和當地政府或者企業合作成立當地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環保產業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
“以參股的方式進行利益捆綁,當地企業好拿項目,這種模式復制起來所形成的良性循環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壁壘。”一名基金公司分析師表示。
上述水務專家進一步表示,盡管聽上去比較新鮮,但實際上,“碧水源主要還是想賣膜,對方干什么并不在意,房地產也不是它的概念。”
“上海目前沒有大型的 MBR(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水廠,但減排目標的壓力很可能使上海效仿全國其他地區采用MBR技術。”瑞銀證券認為。
與此同時,水務行業和地產行業具有一定關聯度:房地產開發會帶來新的污水處理需求,而水廠搬遷、地埋式水廠、地方政府用土地抵償污水廠投資等又會帶來新的土地供給。
“不少房地產公司都在轉型做環保,因為‘環保+地產’是一種互補的組合。一個利潤率高,一個穩定性強。”上述水務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包括天津泰達、上海城投、上實、首創、北控等在內的企業,均已從房地產行業進入環保行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