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柏林街頭突然冒出了一個有趣的氣候峰會廣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坐在一個水箱里開會討論氣候問題,突然水平面開始升高,到最后三位國家元首不得不在水淹脖子的情況下繼續開會。這一廣告也引起了很多德國人的關注,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措施的確已經迫在眉睫。
然而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開幕在即,對于此次峰會形成具有約束力的最終協定,德國各界均表示并不看好。周六,德國新任聯邦環境部長羅特根對媒體表示,他認為在本次峰會上達成有效阻止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目標已經非常困難,如果不能在哥本哈根形成針對氣溫上升兩度將帶來的嚴重后果的一致意見,那么本次峰會即將面臨失敗的命運。然而同時羅特根也表示,氣候變化對于綠色能源產業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掌握專利技術的德國企業將在未來收獲巨大的經濟效益。
德國長期以來和其他歐盟國家一樣,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1990年德國就制定了綠色能源扶持計劃,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出臺之后,德國綠色能源獲得了蓬勃發展,德國生產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設備7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而在2005年聯邦政府制定的《國家氣候保護報告》中明確指出,德國將在2020年前削減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一數字與歐盟框架內對各成員國的減排要求基本一致。2008年底德國《國家節能計劃》中指出,要大幅增加包括風能和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利用,將其占德國總能源利用份額從現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
歐盟對于此次哥本哈根峰會的助推可謂是不遺余力,不僅在聯合國框架內積極推動各國制定明確的減排目標,更是發動媒體、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輿論力量,對于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后果持續進行宣傳。哥本哈根作為主辦地,更是推出了低能耗旅館,低能耗城市交通等服務,勾勒出了未來低碳經濟的美妙藍圖。
“誰能夠用低碳經濟模式確保本國的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誰就是明天的贏家。”德國環境部長羅特根的這句話是對于本次氣候峰會背后的實際意義最好的提示。如何在減少排放的前提下延續經濟發展,如何在新的低碳經濟時代搶占技術和道德制高點,如何在國際輿論的矚目下將溫室氣體減排與未來的政治經濟發展走向掛鉤,這才是哥本哈根峰會的主要目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