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近日來,在特高壓輸電工程被列入“十二五”規劃的利好下,中國西電、平高電氣、長高集團等輸變電題材股借機異軍突起,成為市場的熱點。
二級市場的投資行為,貴在率先發現價值。誰又將接過輸變電板塊手中的火炬,笑到最后呢?我們不妨從電網、新能源、輸變電及儲能(暨電池)間的關系著手,來探求未來的市場趨勢。
特高壓、智能電網
聯手促新能源發展
所謂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升級改造后,使電網能夠輸送更多的電力,其所輸送的距離也更遠。
但作為普通投資者,在此首先應該避免混淆的概念是“特高壓”與“智能電網”間的區別。所謂智能電網是指,通過在電網中運用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技術,以求實現“合理搭配峰電、谷電及火電、新能源發電間比例”等功能,最終實現電網智能化。因此本質上,智能電網與特高壓間并無關聯。
然而,在支持新能源發電方面,智能電網與特高壓間卻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就目前來看,不論風力發電,還是光伏、光熱等新能源發電,電力并網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發電的不穩定”和“傳輸耗損大”,其不但拖累了新能源發電的產業化步伐,更加劇了電網負荷。
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回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于現有500千伏直流電網的5到6倍,而且送電距離也是后者的2到3倍。由此,理論上,如果采用特高壓輸變電,新能源發電“傳輸耗損大”的難題將得以緩解。在此基礎上,如若再以智能電網對“新能源發電”與“傳統能源發電”間進行調配(風、光不足時,電網主要輸配傳統能源發電,風、光充足時則反之),那么,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也將得到有效彌補。
也正因如此,2009年,國家電網首次提出融特高壓及智能電網于一身的“堅強智能電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