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時尚女孩不愿按部就班于都市白領生活,選擇和窮人做買賣的方式走上了創業之路,她們看似帶有堂吉訶德式的夢想后面,是她們幫扶窮人的熱情和冒險的信念。
哈佛女孩喬琬珊、劍橋女孩艾莉婭的創業項目都來自中國,菲律賓華裔女孩金百利也把未來目標放在了中國,畢業于名校的她們選擇了和鄉村、貧民窟的窮人做買賣來創業,牦牛、蜂蜜、螺旋藻,這些慣常的事物在她們眼中都是未來財富的代名詞,創業夢想的背后還有她們幫扶窮人的熱情,她們相信商業是解決貧困的利器。
和窮人做買賣來創業——名校畢業后,喬琬珊、艾莉婭、金百利,三個來自不同地區的女孩,都選擇了這份有點奇怪的工作。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喬琬珊,看中了中國豐富的牦牛資源,2006年來華創辦公司,從偏遠地區牧民手中收購牦牛纖維,生產家用服飾、兒童服裝和紗;艾莉婭從劍橋大學畢業后,先在非洲從事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運作,2008年在云南創辦了香格里拉農場,生產純天然的蜂蜜;在菲律賓貧民窟出生的金百利,目睹了貧困、營養不良與死亡,從法國留學回來后,她選擇的不是幫窮人賺錢,而是為窮人省錢,開發低成本的螺旋藻糖果和粉末,戰勝“營養缺乏癥”。
她們不是大人物,也沒有很多錢。她們懷揣起的只是一個幫扶窮人的夢想,還有一顆冒險的心。在5月14日的第三屆卡地亞女性創業家亞洲區決賽入圍選手揭曉儀式上,三個女孩談起她們的夢想。
她要做中國“蜂王”
27歲,2006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先在非洲從事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運作,2008年在云南創立香格里拉農場,生產純天然的蜂蜜。香格里拉農場幫助農民安裝蜂箱以及包裝、銷售蜂蜜,她堅信“商業是處理貧困問題的強大武器”。
創業秘笈:蜂蜜
她喜歡蜂蜜,或者泡蜂蜜茶,或者把蜂蜜涂在面包上,有時候,她甚至直接用勺子舀著吃。這些蜂蜜要么來于自己的香格里拉農場,要么來自新西蘭、伊朗等地。
“每天,我都要喝競爭對手出產的蜂蜜。”艾莉婭(Alia Malik)笑著說。她穿一身藍色的連衣短裙,干凈利落,雖然有長長的卷發,但仍然給人清涼的感覺。“對身體有好處的東西,我都感興趣。蜂蜜不僅健康,而且美味。”
希望幫助女性致富
香格里拉農場,是艾莉婭在中國的一個項目,從去年開始,她開始跟當地的農民合作養蜂。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就會去香格里拉和附近的地方轉轉,一年要去3到5次,每次呆一個月。
父親是巴基斯坦人,母親是美國人,在云南做可持續發展的項目。2006年,艾莉婭從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碩士畢業后,先是到了非洲做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項目,在跟隨母親去過一次云南后,她喜歡上了那里。
“那是個天然的地方,有山,有水,有花。”艾莉婭覺得,如果在那里生產蜂蜜,品牌就比較容易推廣。而在這之前,當地也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養蜂,但并不廣泛。
“他們眼神里有懷疑,也很興奮。因為可以賺錢。”剛開始向農民們介紹養蜂項目的時候,這里的山民有些猶疑,但不像她之前想象中的那樣閉塞。“他們看電視,也知道山外很多人在賺錢。他們也渴望賺錢。”
隨后,她的計劃得到了回應,政府機構、養蜂專家跟她一起聯合,為當地山民介紹養蜂的知識。“我自己對技術的東西不了解,我跟當地大學有了合作,解決技術問題。”而她擔當的角色,就是把眾多的資源匯集到一起。
非洲的工作經歷,讓她更有務實的計劃。2008年,她在一個村莊中設立了20個蜂箱。收獲季節,看到農民們用自己提供的材料生產出蜂蜜,她異常興奮。“之前很多中間商,到山村收購東西都壓低價格,我希望給農民很好的價錢,公平交易。”
來到云南,她稱自己的創業是“天時地利人和”。當地政府鼓勵發展經濟,同時不破壞環境,“很需要我們這樣的公司,來促成與當地農民的合作”。
她特別希望能幫助當地的女性。在她過去之前,當地的女人會采蘑菇賣錢,現在做蜂蜜,不僅不用離開家,還可以很快換得現金。她沒想過,女人創業難度是大了還是小了。“我覺得,女人更容易獲得信任,因為做企業不是那么為了錢。”
“有盈利嗎?”記者問。“呵呵,現在還沒有。”目前看來最好的結果是,2010年能把投資的錢收回,2011年開始賺錢。她沒有透露自己到底投入了多少錢。她只希望自己在金錢和時間上的付出能跟收入持平。“當然,我知道這是個過程。”
不會放棄創業
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跟最底層的農民打交道,做的卻是全世界的生意。她知道,有些困難她想不到,也把握不了。
比如蜂蜜的世界價格如果降低了,自己的價格必然要降低。再比如環保問題,西方曾經就出現蜂群因農藥而逃散事件。還有風險問題。“我們可以發展很多的農民養蜂,他們也很努力地在做,有主人公的意識。但出現問題,誰來為他們承擔風險?這都是難題。”艾莉婭說。
她的農場還處于發展階段。她希望自己的步子邁得穩健一些。今年,她在兩個村莊做蜂蜜試點,每個村莊有100個蜂箱。但當地部門希望,幾年內能在100個村莊做蜂蜜。“太激進的計劃不是很好的。”艾莉婭搖頭說。
甚至還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蜂蜜用玻璃包裝還是塑料包裝?前一種環保,但易碎,后一種簡便,但不夠環保。“哪一種更好。我也沒有定論。”
“如果堅持不下去,會不會放棄?”記者問。
“如果這些事情都發生,那就太悲慘了。但我不會放棄創業這條路。”
她的步驟是,目前最緊要的要管理好提供蜂蜜的人,要保證自然的、純粹的蜂蜜。然后,她需要完善分銷渠道。“剛開始的時候,先賣給外國人,香格里拉蜂蜜的價格比國內稍高,但比國際價格低,還是有競爭力的。之后再賣給國內的有機食品店。”
艾莉婭的目標是,2010到2011年,以向中國城市的中產階級人群銷售自己的產品。她還有個大大的夢想,想來自己都覺得很“狂妄”——希望在中國盛產蜂蜜的地區,每戶人家都有她的10個蜂箱,向她的農場提供蜂蜜。
她周圍的朋友評價她:有創造力,有社會責任感,有決心。記者笑著說,有這么多優點的人,“之后必成大器。”
粗通中文的她聽后,頭往后一仰,哈哈大笑。
哈佛女孩的牦牛帝國
27歲,畢業于哈佛大學。2006年創辦Shokay公司,專門利用牦牛纖維生產家用服飾、兒童服裝等。她的公司從偏遠地區牧民手中直接收購牦牛纖維,并雇傭農村的女編織工。她希望Shokay能引領“既具有異域風情又具有社會責任的奢侈風尚”。
創業秘笈:牦牛
喬琬珊讓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感到驚異:你其實已經很成功了,還來參加創業比賽?
喬琬珊折疊式的名片上寫著:Shokay,世界上第一家牦牛生活創意店。在美國出生,7歲回到中國臺灣,然后又去美國念書,到中國大陸創業,現任Shokay公司的CEO.這是喬琬珊目前的人生足跡。
她現在最苦惱的是,一種沒被世界認知的東西,如何被別人認同?很多時候,她耐心地將“牦牛絨”的來歷介紹給客戶。但對方聽完之后,摸著手中溫滑的衣服,驚奇地問:這個是從羊身上剪下來的嗎?
雖然牦牛被說成“一身都是寶”,但很少有人認識到牦牛絨的價值,手感粗糙、顏色單一,這是一些人對牦牛絨衣裝的印象。在國外,人們對牦牛絨幾乎一無所知。
“80%的牦牛絨出產在中國,帶動這個行業的也必須是中國。”喬琬珊說。這句話的另一句潛臺詞是,在中國領先這個行業的,正是28歲的喬琬珊。
“要做MADE IN CHINA的東西”
2006年,正在哈佛大學念公共管理與國際發展專業的喬琬珊,用了六周的時間,和同學到云南做考察。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牦牛。“世界上有1.4億頭牦牛,大部分在中國。”隨后,她看到了聯合國出版的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牦牛身上的毛很軟,可以與羊毛媲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