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 題:青山依舊 綠水長流——我國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初見成效
新華社記者韓潔
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紅果子鎮馬家灣村,一座座頂紅墻白的農宅便映入記者眼簾:規范整齊、人畜分離的院落,平整通暢的村巷,沿村前國道有序擺放的垃圾箱……過去那種垃圾亂倒、柴草亂堆、污水橫流的臟亂差現象已成為歷史。
寧夏馬家灣村村容的嬗變得益于近兩年國家綜合整治農村環境的一系列有力舉措。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兩年來共投入資金15億元,通過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支持了全國2165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創建,使得我國農村環境大為改觀。
“以獎促治”:農村環境保護的創新之舉
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增長給我國資源、環境帶來了很大壓力,也使得昔日農村的“綠水青山”面臨污染,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瓶頸”。
為解決這一“三農”發展中的新課題,2008年7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以獎促治”“以獎代補”重大政策措施,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環境整治戰役在全國拉開序幕。
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當年投入5億元,2009年投入金額增加到了10億元。通過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支持各地加快治理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說,“以獎促治”是我國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創新之舉,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寧夏是在全國較早建立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制度的省(區)之一。寧夏財政廳廳長王和山介紹說,在財力薄弱、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寧夏從2006年起實施“以獎代補”和“以獎促治”,充分調動了各地抓農村環保工作的積極性。
據了解,近兩年,寧夏全區已累計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5億元,人均140元。隨著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從2009年起,寧夏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自治區環保專項資金20%的基礎上,每年再安排4000萬元。
以寧夏馬家灣村為例,2008年,中央撥付150萬元農村環保“以獎促治”專項資金用于馬家灣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工程于當年8月開工建設,次年6月30日全面竣工。在市、區、鎮三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資266萬元,完成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污水處理、村莊居住環境整治等工程。
“農村環保項目不但改變了我們的村莊環境,而且改變了我們的精神面貌。”馬家灣村的一位村民對記者說,通過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逐漸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村里環境由“室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變成了“室內現代化,屋外凈、綠、美”。
帶動地方投入超50億元 各地積極創新投入機制
中央財政兩年15億元的投入,從全國的盤子看并不算多。但作為一種創新之舉,其對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帶來的放大效應不可低估。
據環境保護部測算,通過實施“以獎促治”政策,中央財政資金帶動地方投入超過50億元,支持了全國2165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創建,農村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300萬。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全國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如何籌集、整合和用好用活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成為各級財政部門面對的重要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