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對崇明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市財政每年都以轉移支付的形式撥付崇明縣財政幾十億元,此外,每年的植樹造林等生態建設項目也有幾個億,而這些是依靠項目獲得的零碎的資金,目前并未設立專項生態建設資金,而對于專項資金的設立與否,綱要中并不明確。
舉全市五分之一土地
去年11月,上海市長韓正在崇明調研時指出,崇明生態島建設對于上海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必須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當前,以科學嚴謹的建設綱要和指標體系為引領。
對于建設崇明生態島的意義,綱要指出,崇明島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積極推進崇明現代化生態島建設,將為上海更好地實施國家戰略,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四個率先’創造條件。”
楊建文表示,從淺層面來說,建設崇明生態島有利于改善上海的生態環境,更深意義上,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以五分之一的土地來建設生態島,這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沒有過的,生態島建設將使上海成為新型的國際化大都市。
而隨著低碳經濟時代來臨,崇明生態島建設也成為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布局之一。
綱要指出,“把崇明島的建設定位于現代化的生態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推進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體現了21世紀人類生態文明的新理念,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探索。”
力推“三大低碳經濟試驗區”
在這個節點推出崇明島發展規劃,上海有著更深的布局。
據了解,上海將打造三大低碳經濟實踐區,其中就包括崇明島。另外兩個是臨港新城和虹橋樞紐。根據上海市的部署,這三個實踐區將根據自身特點探索低碳路徑,崇明島將建立低碳生態實踐區、臨港新城將建立低碳發展實踐區,而虹橋樞紐則將建立低碳商務實踐區。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肖林此間指出,創建低碳城市要和加快經濟轉型相結合,“十二五”期間,上海要在新機遇中搶占制高點,走在全國前列。
崇明生態島建設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崇明低碳生態實踐區是上海市申報的科技部可持續發展試驗區之一,這也是綱要中部市合作的內容之一。
上海科學院研究所主任任奔教授在去年12月28日舉行的“低碳經濟與上海發展論壇”上表示,崇明生態島作為未來上海發展的儲備地,將主要在低碳社區建設、發展低碳農業、探索新型旅游發展方式三方面進行實踐。
對于產業的布局,《崇明三島總體規劃(2005-2020)》提出,崇明新城將建設為以田園風貌為特色的現代化的海島花園新城,東森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主要的旅游接待區;陳家鎮將建設成為生態城鎮,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楊建文卻認為,如何協調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始終是建設生態島的難題。他表示,崇明島的生態保護并不是原生態的保護,而是要在發展中進行保護,而崇明長期以來落后于上海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沒有工業發展的支撐,經濟發展水平很難短時間上去,產業如何發展是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從以前的經驗來看,偏重發展房地產業和走開發區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曾剛此前接受采訪時也建議,一定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否則很可能重新走上主要依靠投資推動和自然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崇明可以發展總部經濟、發展功能區,發展低碳經濟和清潔能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