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私營化爭論
即便如此,全球也僅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供水由私營部門解決,而超過五分之二的人口幾乎不能享受任何供水網絡服務。
在國際水務情報局近日組織的行業會議中,私有行業游說組織國際私營水資源企業聯盟(AquaFed,以下簡稱企業聯盟)引用了世界銀行的研究。該研究對于非洲、拉美和亞洲的36個供水合同項目進行了考察,發現私有供水運營商改善了供水服務的連續性和水質,減少了漏水現象,而且在同等條件下,費用不比公共機構的高用。
企業聯盟主席杰拉德?佩因(Gerard Payen)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在可支付情況下獲得干凈的水。”佩因將人們獲得干凈水資源的權利與人權相提并論,他表示:“如果這一權利僅僅是得到認可,而不付諸實效,那么對于人們來說毫無用處。”
還有許多參會代表認為供水私營化爭論“毫無成果、沒有意義”。供水運營商不論公營還是私營,都各有好壞,只要配以好的監管,供水私營化未嘗不可。
但反對派也堅持己見,如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Gary)當地官員就打算終止私有供水合同。他們宣稱公營供水可比私營少收一半收費。另外,巴黎中心街區200萬居民的供水,在25年由私營部門承擔后,卻轉為由公共機構承擔。
美國食品和水關注促進組織(Food & Water Watch)主席莫德?巴洛(Maude Barlow)認為,盡管私營企業可以幫助建立供水網絡和大型基礎設施,但它們不應該把供水著眼點放在贏利上。他說:“我不認為應該從供水中賺取利潤,因為供水通過公共非贏利機構就可以實現。而私營企業沒有贏利難以生存……問題就出在這里,關乎人們生死存亡的決定是不應該根據是否能賺錢來做出的。”
發展和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對大型私有運營商表示質疑,擔心運營商只挑選可以盈利的消費者;而如果因其服務表現差或價格昂貴遭到政府終止合同時,運營商會不會又掉頭來“反咬政府一口”。
樂施會一位發言人表示:“市場引導的解決方案,常常提供不了重要的根本性服務,對于最貧窮、最脆弱的人們也具有負面影響。供水私有化就是臭名昭著的案例之一。”(張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