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水庫的甲烷排放問題
水庫淹沒將釋放甲烷氣體的現象,就好像沼氣發酵。
甲烷在自然界中長期保存的幾率不大。
2008年,路透社《中國水電建設或許成為全球變暖的定時炸彈》的文章,引起了人們對水庫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關注。的確,目前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變暖,是全人類所面的臨最大難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然而,越是重要的問題,就越應該慎重對待。
關于水庫淹沒將釋放甲烷氣體的現象,就好像沼氣發酵。但是,路透社的文章所說的“如果一個國家的水力發電能力增長一倍,其釋放甲烷氣體的量也將增加8%”的說法,絕對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甲烷氣體并非只有水庫才排放,每一個國家的水電在其所有的甲烷氣體排放中的比重差距極大(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養牛業大量排放甲烷的問題),再加上每個水庫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水庫所處的緯度(類似沼氣制造中的溫度作用)關系極為密切,因此,我們可以明確的肯定這種定量研究的結論,只能針對某些特別的國家或者地區,不可能具有普遍意義。
此外,關于甲烷的溫室氣體作用要比二氧化碳高出若干倍的警告,也不夠全面。首先,至今我們還不能非常確切地解釋溫室氣體產生的全部機理,對于溫室氣體造成的危害的認識不夠全面。因為人類對地球空間的認識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還不能肯定某些實驗條件下得到的結論,是否完全反映了地球大氣的實際情況。再者,甲烷是一種可燃氣體,在自然界中的狀態極不穩定,燃燒后將會與氧氣結合產生二氧化碳,甲烷在自然界中長期保存的幾率不大。溫室氣體作用長期影響的因素,最終可以統一歸納為大氣成分中的碳含量,并以考慮其中最為穩定的二氧化碳含量為主。所以,從宏觀的層面上看,我們不必過分關注所排放溫室氣體的種類,以及其可能產生的全球溫室氣體效應的差別。
水庫蓄水時的一次性碳釋放與其長期效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水庫屬于人工濕地,其本質與天然濕地沒有什么差別。
一般情況下,人造濕地(水庫)會比天然濕地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更小。
水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高于火電的說法,更是一種邏輯上的錯誤。水庫屬于人工濕地,其本質與天然濕地沒有什么差別。所有濕地都會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是幾萬年來濕地參與地球生態系統碳循環的一部分。即使我們現在為了解決天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同時包括發電獲取水能資源),需要有建造很多水庫,但是,水庫這種人造濕地的出現,相對由于近代人類的社會化活動造成的濕地面積縮小,并沒有從總體上改變地球表面的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
濕地是維持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濕地具有滋潤養育動植物的重要作用,其功能既能夠幫助濕地周圍的植物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也有可能會由于季節或水位的變化,把某些植物淹沒在水中,產生一定的溫室氣體。類似南美的熱帶雨林遭遇洪水后被淹沒在水中,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并不算少。相反,巴西的那種人造水庫造成的熱帶雨林被淹沒的情況反倒是極其罕見。因為,水庫的淹沒是人們有意識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在蓄水前盡可能的清理庫區,減少未來水庫水體中的雜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人造濕地(水庫)會比天然濕地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更小。
關于水庫會釋放二氧化碳的問題,也是出于對生態學的誤解。任何土地都會釋放二氧化碳,只有有機質含量很低、微生物活動微弱的冰原、裸巖和荒漠的二氧化碳釋放速度相對低些,因此單獨強調二氧化碳釋放速度是沒有意義的,真正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是二氧化碳的凈釋放速度。從這一點說,成熟的原始森林對控制全球變暖是無用的,因為成熟的森林生態系統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等,二氧化碳的凈吸收速度基本為零。
將水庫和火電站釋放二氧化碳等同起來,實際上是混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碳釋放。在森林區修建水庫,由于淹沒土地上每公頃森林中可能儲存著的幾百噸有機質,這些林木在水下慢慢腐爛,可能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這是可以通過清庫避免的。即使水庫有碳釋放,但這種碳釋放也是一次性的,和火電不同。因為質量守恒是化學的最基本原理,當被淹沒植被腐爛殆盡后,水庫就不會有二氧化碳凈釋放,水庫即使有二氧化碳釋放也只存在于蓄水的前期,這與火電廠只要工作就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斷持續釋放是不同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