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對待 支持西部可持續發展
記者:與東中部相比,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環境保護部是如何推進和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
周生賢:對于西部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環境保護部采取區別對待的做法,給予了大力支持。綜合考慮西部各省區市環境容量、排放基數、工程削減能力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等因素,對西部地區實行總量控制政策的傾斜,統籌解決了西部地區由國家審批環評項目所增加的二氧化硫總量指標。另一方面,我們毫不松懈地抓好治污減排工作。從2007年開始,環境保護部每半年開展一次總量減排核查核算工作,對減排工作進展緩慢的地區啟動了減排預警通報機制。對沒有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的部分地市和單位實施了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
中央財政首次設立的農村環保專項資金也向西部地區傾斜。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安排資金1.67億元,資金總量占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的33.4%,支持226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56萬人;2009年,安排資金3.82億元,支持500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受益人口107萬人。
環境保護部不斷加強區域環境保護指導工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和寧夏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組織召開了支持新疆環保工作協調會和建設環境友好型寧夏工作協調會,提出了支持的具體政策措施,組織編制了《青藏高原環境保護綜合規劃》,會同青藏高原五省(區)環保部門完成了各專題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
我們還切實做好對口援藏工作。全國環保系統“十一五”對口援藏能力建設共投入13961萬元,其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投入3335萬元,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建設投入6094萬元,改善環境管理基礎設施和基本工作條件投入4532萬元,支持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促進西藏環境保護工作水平的提高。
多措并舉 推進西部地區環保能力提高
記者: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的環保工作水平有了哪些提高?
周生賢:西部地區的環境監管體系初步建立,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高。2000年以來,環境保護部配合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對西部地區下達了監測網絡建設項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項目、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中央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項目、冰凍雨雪災后環境監管能力恢復重建與應急監測項目等,資金總額達518503.9萬元。2004年至2008年,為西部地區配備執法車輛1596輛,應急指揮車輛13輛,取證監測儀器設備1.9萬余臺(套)。
環境科研能力不斷提高,通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狀況遙感調查工作,已基本摸清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和動態變化,提出了針對我國西部不同生態承載力區域的產業發展建議,同時為科學合理地實施西部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西部區域督查派出機構建設不斷加強,成立了西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和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統籌協調西部跨省域環境保護工作,督促檢查突出的環境問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0年來,西部地區環保機構由1999年的2131個增至2008年的3050個,增加43%;人員由17724人增至31368人,增加77%。西部12個省份中,已有3個省份的部分設區城市實行環保派出機構監管模式。 王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