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生態保護區的群眾加大幫扶力度,促進他們脫貧致富。”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西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
張秀隆代表舉例說,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地處廣西中部偏東的大瑤山區,是廣西最大的水源林保護區和保留完整的天然林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2%,境內主要河流25條,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為保護當地的生態,從2008年起廣西來賓市對金秀縣實施了差別考核,不考核當地工業總產值、GDP等指標,促使當地專心保護生態、發展與生態保護有關的產業。
張秀隆代表說,當地群眾保護生態使下游群眾受益,應該有一種機制讓上游群眾在生態保護中獲益,以增加他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陳秋華表示,國家對公益林的補償僅為每畝每年10元,標準仍然太低。陳秋華代表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條例,建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縣長趙貴坤、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長吳家權等人大代表建議加大對生態地區公共財政的投入,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將林農納入低保救助范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