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5日),廣州市環保局針對即將于6月5日出臺的大氣環境治理方案再次召開座談會,邀請市民代表和業內專家對草案細節反復推敲。
市環保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柳在會上透露,方案將通過“十大防治行動、八大保障措施”,在5年之內投入60億元專項資金,力爭實現“1年打好基礎、3年發展提升、5年明顯控制”的目標,至2016年底全面實現“十二五”減排任務: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較2011年分別下降12%、7%、12%、10%。同時,5年內監測布點將增至50個,廣州塔上將設監測站。
到場的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團隊的數位專家表示,5年投入60億想要達到預定目標“很難”,需繼續追加投入。
財政投入60億或能帶動更多社會投入
華南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葉代啟教授表示:“5年投入60億,就想把廣州的空氣治理好?太少了,還有很多治理項目沒有安排。”
葉代啟還表示,環境科技研究方面廣州走在國內城市前列,但財政支持還不夠,“呼吁加強投入”。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范紹佳表示:“整個珠三角中要想控制PM2.5沒有10年、20年無法解決,5年連基本控制估計都達不到。”
對此,楊柳表示,亞運會前廣州實施52條空氣整治方案時,政府兩年投入6億,帶動了3倍的社會資金,此次財政投入也會帶動更多社會資金。而且“60億的數字可能也不是完全準確,但市政府在環保投入方面將給予全力支持。”
楊柳還表示,并不期望2016年就達到國家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因為按照行動計劃,PM2.5即使下降7%也無法達標,他表示:“我們也在制定時間跨度更長的整治方案,期限是到2020年。”
廣州塔上已設氣象監測點
方案顯示,到2014年底前,廣州將陸續在人流密集區域增設4個PM2.5監測點,總布點數將最終達到50個左右。
2013年底前,廣州塔將建立空氣質量垂直自動監測點,監控污染物的高空輸送,研究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的分布特征及完善衛星遙感監測體系,形成地面和立體相結合的空氣質量監測網。
廣州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羅森波表示,目前氣象部門已經在廣州塔上設置了監測站點,希望環保部門也趕緊入場。楊柳回應稱,環保部門正向市政府打報告,準備在廣州塔上設站。
此外,本次方案也提出增加人流密集區敏感點監測以及路邊站建設,楊柳表示,對于路邊站,國家測試方法和規范都沒出來,“目前的規范是不允許建路邊站的。但我們看到群眾呼聲很大,就決定先搞一兩個再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