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以提高公眾環境滿意度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公眾環境滿意度,源于新公共管理運動中的公眾滿意度與企業管理戰略升級中的顧客滿意度,具有深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也飽含管理智慧。早在1936年,公共行政學者迪馬克就提出,“顧客滿意標準在政府運作過程中應當與企業中的應用一樣廣泛。如果行政官員能夠像企業管理者那樣始終關注最終結果,即顧客滿意度,那么內部行政效率運作亟須改革以改善服務就不言自明了。”我國學者也普遍認同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又根據公眾對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的滿意程度來評估政府管理績效。
相比傳統的環境監測,公眾環境滿意度度測評更“物美價廉”。傳統的環境監測受監測成本制約,往往只能選擇非常有限的監測布點,而且污染物種類也非常有限,使得環境監測的代表性與全面性得不到保證。目前中國的環境監測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的環境監測非常薄弱,而且城市的環境監測布點也非常有限,有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布點僅有5個左右,根本沒法覆蓋主要的人群暴露區域。而公眾環境滿意度測評,則充分依托“人”這一特殊監測工具,通過抽樣與問卷調查等方式,將千千萬萬時時刻刻暴露在環境中的公眾環境感受信息收集匯總,獲得更具代表性與全面性的環境信息。而且,公眾的環境滿意是建立在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感受以及對污染源控制與環境管理措施的感知上,通過系統的問卷設計與調查,不僅可以說清“某一時段、某個小區的環境質量狀況”,還可以說清“哪些污染源在影響環境質量”、以及“管理措施是否有效果”等,信息的因果關系更強,對環境管理的服務也更直接、更具針對性。在信息與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公眾環境滿意度調查成本也在急劇下降,比如基于計算機輔助調查系統(CATI)可以將每份有效樣本的調查成本控制在10元以內,上千份調查成本可以控制在幾萬元,而且不受空間區域約束,可以實現城鄉統籌,相比于動輒數以十萬、百萬計的環境儀器監測投入,費用效果比非常有優勢。當然,常規科學精密監測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
以提高公眾環境滿意度為中心的環境管理模式,不僅直接推動了公眾參與,更可以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的主體作用。這是深化總量減排、強化環境質量改善的有力舉措,也是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社會機制的有效途徑。
各種模式互補與融合從根本上完善環境治理機制
■閱讀提示
達標排放、總量控制與質量改善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環境治理模式,公眾滿意是以公眾為主體的自下而上的環境治理模式,兩者融合可充分發揮政府與社會的協同作用。
中國環境管理目標升級與模式轉型,不是簡單的推陳出新,不是新模式替代淘汰舊模式,而是互為基礎的螺旋上升過程。其中,達標排放是后來3種模式的基礎。排污許可制度作為國際上工業點源排放控制的基本制度,在我國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同程度上對達標排放的輕視影響了后來總量控制的實際效果,達標排放仍然任重道遠。
總量控制是建立在達標排放基礎上的,與環境質量改善直接相關??偭靠刂频姆秶粌H包括工業點源,還包括農業、交通與生活等面源??偭靠刂聘泳毢拖到y,但也需要高昂的監測、監督與考核等管理成本,需要權衡總量控制的范圍與精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