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棕地”這個詞語嗎?
市政協委員沈建華解釋說:上海歷史上大中型企業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區,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產業的升級轉型,原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或轉產,或陸續搬遷,遺留下來的地塊土壤因歷史上造成的污染積累和疊加,致使城市污染地塊散布于市內各地。
“棕地”土壤污染不容忽視
“棕地”(“Brownfield”)是國際上環境科學界對這類地塊的通稱。沈建華呼吁:“由于這些‘棕色’地塊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往往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爭相進行商業開發的‘香餑餑’。但因‘棕地’往往是長期威脅生態安全和危害人體健康的風險源,必須推動綜合修復治理,不能隨意開發使用。”
沈建華說,近20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高強度的人類活動,我國土壤污染已表現出多源、復合、量大、面廣、持久、毒害的現代環境污染特征,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混合的態勢。
世博園土壤修復成功典范
為承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考慮到國外發達國家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嚴格要求,上海有關方面對世博園區場館的土壤進行了一些應急性處置,成為土壤修復的一個成功典范。“但必須看到,目前上海在歷史污染地塊土壤污染監管和開發利用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沈建華認為,目前本市對“棕色”地塊的評估與修復缺少經驗、標準與方法。
治理促進形成新產業鏈
“應結合新一輪結構調整,通過污染場地評估、土壤普查等途徑,率先開展對本市城市工業企業歷史污染地塊土壤污染現狀的系統調查,建立起全市范圍內,尤其是中心城區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和污染程度以及相關歷史沿革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今后相關決策的信息支持系統。沈建華在提案中指出,要建立完善各級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定期公布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制定土壤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預案,逐步建成完善的“棕色”地塊調查、評估、修復、利用等監管體系。加強本市“棕色”地塊土壤的環境調查與監管。
眼下,上海等大城市的土地利用價值遠遠大于場地污染治理價值,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棕色”地塊土壤污染的修復成本問題。同時,政府可以從財政、稅收政策上鼓勵企業自覺的科技開發行為,提高排污費等專項資金中用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比例,并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
他還建議,推廣“污染場地修復科技創新聯盟”模式,整合土壤修復領域優勢資源,共同研發適合中國國情的土壤修復技術,構筑協同聯動的“棕色”地塊土壤監管和修復治理產業鏈,促進形成一個新的環保產業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