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據悉,IDC日前于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發布了針對G20國家的《ICT可持續發展指標報告》。報告指出,借助基于ICT的解決方案,到2020年,G20國家可減排58億噸二氧化碳。這項研究涉及了六個亞太地區的國家,即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這六個國家總共可減少2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占G20國家總減排量的41.4%。
日本以16分的得分成為指數排名中唯一的一類國家,這意味著在G20國家中,日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潛力最大。澳大利亞、中國和韓國被列為第四類國家,而印度和印度尼西亞被列為第五類國家。
IDC亞太地區綠色IT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副研究總監Philip Carter表示:“顯然,亞太地區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問題上扮演著重要角色。IDC的ICT可持續發展指標指出了如何在國家的層面通過運用ICT技術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期待亞太地區各國政府著眼于本次研究所強調的技術領域,推出激勵政策,鼓勵公司和消費者更有意識地為了節能減排的目的使用這些技術。我們還期待更多政策制訂者邁出更大步伐,明確要求某些行業使用相關ICT技術和解決方案。
在進行這一重要研究的過程中,IDC確認了四大經濟領域的17項核心技術。這四大領域是能源生產和配送、交通、建筑、工業。挑選ICT解決方案的標準簡單而明確。IDC企業基礎設施、消費和電信研究高級副總裁Vernon Turner稱:“這些核心技術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能夠在三年內帶來實際利益的成熟技術、能夠支持網絡處理任務的技術、以及能夠獨立存在的技術。”
在亞太地區,不同領域和技術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各不相同。在日本,交通領域的減排將成為該國二氧化碳減排方案的最大組成部分(30%),在這一行業,供應鏈和物流優化等技術將發揮最關鍵的作用。相比之下,中國的能源生產和配送領域具有最大的減排潛力,利用智能電網的能源更新管理系統將在這一領域實現最大的減排。
在另一項研究中,IDC進行了第三屆年度綠色IT和可持續發展調查,目的在于了解亞太地區的企業如何應對綠色IT和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亞太地區的450家公司和機構接受了IDC的訪問。研究結果顯示,能源成本仍然是企業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超過60%的亞太地區受訪企業對此表示認可。IT基礎設施的增長成為企業工作的重要一環,這一點在中國尤為突出。
在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差別變得日益明顯,特別是將新興國家與更發達的國家比較時,例如將中國與澳大利亞和日本相比。在澳大利亞和日本,高級管理人員(包括首席執行官、首席信息官、首席技術官)在這些項目中發揮著領導作用。而在中國,通常由IT管理人員承擔這一職責。
這項研究還調查了受訪者希望在未來12個月內啟動的三項綠色IT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包括:
63%的澳大利亞受訪者、62%的中國受訪者和45%的日本受訪者傾向于將從紙質打印的消費者行為轉變為電子在線行為。
47%的日本受訪者打算為了更好地管理系統或數據(例如服務器管理復制)而采用新技術。
45%的中國受訪者的工作目標包括執行“瘦客戶機”或“客戶端設備”戰略。
這些領域分別針對不同能耗的商業活動,目標在于使(內部和外部的)客戶從高能耗行為轉向更高效的工作方法。IDC認為,任何綠色IT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工作清單都應該包含這些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