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研究發現歷程,曲折艱辛,也充滿了挑戰和喜悅。上世紀90年代,張洪濤任原地礦部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時,就在時任局長的陳毓川院士支持下,關注、推動“可燃冰”研究工作。在國土資源部啟動的國土資源大調查中,張洪濤擔任《大調查綱要》起草組組長,在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的周永康的支持下,把“可燃冰”調查研究列為重要內容,予以重點保障,從此開啟了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和陸域凍土帶“可燃冰”調查研究評價的歷史篇章。隨后,我國“863”、“973”計劃都將“可燃冰”納入研究重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張洪濤興奮地說:“2004年,我們靠德國科學家的資金、技術、人才支援,才完成了南海‘可燃冰’賦存規律的研究。現在我們建造了‘海洋6號’調查船,專門用于‘可燃冰’調查研究,花了4億多元建造、裝配儀器設備,世界一流,去年正式入列下水。”
我國的“可燃冰”儲量有多大呢?張洪濤認為,經初步分析,僅南海就可能有450億噸油當量,這個數字還相當保守。陸地凍土帶剛鉆了幾個孔,還屬于“一孔之見”,很難評估儲量,但青海地區、漠河地區、羌塘盆地等是陸域“可燃冰”也是儲藏條件最好的地區,儲量預期絕對非常巨大。“遺憾的是,中國研究的緊迫感仍嫌不足,資助力度也實在太小。”張洪濤連連搖頭。
“可燃冰”勘探開發三原則:技術上切實可行,經濟上有利可圖,環境上不能有害。
作為普通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什么時候能“燒”上“可燃冰”呢?
張洪濤表示,最樂觀的估計,我國10~15年內爭取完成“可燃冰”的評價、勘查、開采等相關研究,并開始一定的商業研發。目前,世界上只有前蘇聯西西伯利亞西北部的麥索亞哈氣田、加拿大麥肯齊三角洲地區和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斜坡區進行過“可燃冰”試開采。海上開采恐怕要等更長時間。
張洪濤就當前我國“可燃冰”研究提出了三大原則:技術上要切實可行,經濟上要有利可圖,環境上不能有害。談到技術,張洪濤表示自己很著急,“現在各國都在加緊研究,我國已經有了發現、評價的一些辦法,但勘查、開采技術還是瓶頸。”目前,較理想的方法是歐盟提出的,將“可燃冰”開采與二氧化碳封存相結合的“二氧化碳置換法”。這種方法通過將二氧化碳注入海底置換“可燃冰”里的甲烷,使甲烷水合物成為二氧化碳水合物,再收集分解的甲烷,既獲得了天然氣,又封存了二氧化碳,一舉兩得。經濟上有利可圖就是開發利用成本要低,“如果開采成本太高,價格就會比天然氣貴,即使再好也沒人用。”張洪濤說。
張洪濤著重談了如何保證“環境上不能有害”。他指出,“可燃冰”開采后,會造成地下巨大的壓力真空,極易導致“驚天動地”的海底滑坡和地底塌陷。而更嚴重的是,如果開采失控,“可燃冰”分解出的巨量甲烷氣體,帶來的溫室效應遠大于二氧化碳的危害。
張洪濤呼吁,要加速開展以下工作:一是盡快查明資源家底。二是加速研發勘探開采技術,比如鉆探工藝、工具研發等。三是制訂環境效應的評估標準,包括調查評價海底地形地貌、巖層性質、斷裂走向以及甲烷和二氧化碳泄漏的控制。
“前提是國家要加大投入,各部門要聯動統籌部署、制定規劃,另外,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緊培養復合型人才,這需要國家層面的培養、協調和支持。”張洪濤強調說。
“天然氣水合物將可能改變現在的地緣政治模式,美國、日本、印度可能實現能源自給,這一事件強烈影響國際事務及對外政策,現存的世界能源貿易將徹底打破。”張洪濤最后引用了美國著名地質學家邁克爾關于“可燃冰”的一段論述,希望我國加緊研究,使其早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福音,使“可燃冰”的火焰早日綻放于百姓的灶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