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和經濟政策全力支持
記者:為了促進清潔技術的發展,芬蘭政府是否提供過一些政策支持?
泰林尼:你說得沒錯。芬蘭清潔技術行業成功的背后,有技術的創新,也有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支持,還有政府的財政支持。
早在1923年芬蘭就制定了《自然保護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之一。2000年3月,芬蘭開始實施新的《環境保護法》,將防止空氣污染法和環保許可證法等有關法規匯總在一起。芬蘭不僅有一整套完整的環境法律法規,還輔之以有效的監督機制。分布在全國各省的13個地區環保中心按照環保管理法的規定,加強對水源的保護,減少對空氣的污染以及垃圾的處理等。這些法律法規措施,從側面促進了芬蘭清潔技術的發展,讓相關企業不斷創新研發新技術,減少工業對環境的污染。
作為國家項目進行推廣,清潔技術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芬蘭政府大力的財政支持。芬蘭過去10年GDP平均增長率為3.16%,而每年投入在清潔技術研發的費用占到了芬蘭GDP的4.5%。每年專門針對清潔能源的氣候與能源基金會對研發、可用性能源投資5.5億歐元,去年增加到6.5億歐元。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每年則會撥付5億歐元,對于有申請需求的公司通過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給每個研發項目最高達50%限額的撥款或是低息貸款。國家技術創新局2008年資助了2000個項目,共計金額5.16億歐元,累計完成項目1954個,芬蘭南部最著名的清潔技術園區——拉赫提科學商務園區也是其一。
記者:清潔技術為芬蘭帶來了哪些變化?
泰林尼:根據芬蘭清潔技術協會委托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芬蘭100家主要清潔技術企業的總收入達179億歐元,清潔技術市場增長了5.6%。預計今年芬蘭清潔技術市場的增長在9.6個百分點。而根據芬蘭貿易工業部的統計,2010年芬蘭的清潔技術出口較上世紀90年代提高了4倍,達到38億歐元,占芬蘭出口總額的10%左右。
除了給從事清潔技術的企業帶來好處,芬蘭整個國家的能源消耗也在下降。由于目前芬蘭的清潔技術企業主要活躍在提高能效等領域,全國的能源消耗在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逐漸加大,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芬蘭能源消耗總量為20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電力消耗44.6億千瓦時,微降0.3%;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煤炭消費分別下降4.4%和2.1%;木質燃料下降9.9%。
清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們芬蘭的命運。我們相信,未來隨著清潔技術業務在廢水處理、固廢處理、風能和生物質能等方面的增長,芬蘭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愿意與中國分享發展經驗
記者:芬蘭的清潔技術企業與中國有過合作嗎?
泰林尼:作為芬蘭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中國已成為芬蘭最重要的清潔技術出口國之一。
早在2006年,芬蘭便成立了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主要任務就是促進中芬兩國在環保、清潔生產、能源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商務和科技應用。委員會組織芬蘭各領域的清潔技術公司針對中國市場進行調研、論證和鑒定。目前,共有超過100家芬蘭公司、多家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興趣加入芬蘭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
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也與中國各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與北京、上海、江蘇和深圳的相關政府機構先后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這將進一步促進芬蘭與中國企業之間的合作。而雙方合作的領域主要就集中在能源環境技術、生物技術、衛生保健技術、新材料、納米技術、工業設計、造紙與森林工業技術等清潔技術領域。
此外,在芬蘭清潔技術領域的前幾大巨頭公司,比如提升柴油發動機能率的瓦錫拉、參與水處理的凱米拉等公司都在中國建有項目。凱米拉在中國的業務已有30年,主要集中在造紙工業領域,并以上海為中心,與華南科大、南京林業大學等大學合作輸出人才。
在2010年5月召開的中芬清潔技術研討會期間,中國與芬蘭兩國公司簽署了12項清潔技術合同,價值約2億歐元。中國的能源消耗增長迅速,目前對節能減排非常重視。芬蘭愿意分享在清潔技術領域的經驗與教訓,與中國一起在能源發展、節能減排方面找到適合各自的道路。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的清潔技術市場前景?
泰林尼: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清潔技術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國家。這主要是由于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能源供給和環境壓力已經給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中國政府曾向國際社會作出過碳減排承諾。這都使得中國需要而且必須將清潔技術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清潔技術的發展受政策影響比較明顯。中國政府近幾年來的積極措施,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都將成為清潔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可以說,中國未來的清潔技術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由此所產生的巨大商業空間為世界各國所罕見。我們愿意與中國分享清潔技術發展的經驗,也希望中國的清潔技術企業能夠抓住這樣的歷史機遇,成為中國清潔技術產業的有力推動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