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術不可丟
新能源客車要依靠傳統技術。在混合動力客車向商業化的轉換過程中,傳統技術是必須邁過去的坎,新能源客車必須以傳統汽車為平臺。精湛于傳統客車上的優勢往往可以轉化成新能源客車的優勢。
在這一點上,拿宇通來講,在宇通人眼里,如果企業沒有制造節能產品的意識,就不可能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這種意識首先應反映在傳統客車的技術開發上。因為不論什么產品,要轉化成商品,首要條件是貼近用戶和市場。因此,無論發動機熱管理系統、整車輕量化設計還是全鋁車身技術,宇通的開發工作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一中心。而在有待成熟開花的新能源客車發展歷程中,正是有了傳統技術優勢的疊加,讓宇通新能源客車的節油效率更加凸顯。
降低成本的關鍵在配套設備
電池可謂是新能源客車的靈魂,電池的壽命也就決定了這顆靈魂墜地的長度。據《汽車商業評論》的調查,從電池的使用壽命看,3年基本上就是極限。而一輛投入運營的客車正常生命周期是8年,這意味著8年下來一般需要更換3次電池,至少也得2次。電池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菲。北京奧運會期間,中信國安盟固利負責為50輛新能源客車提供電池,據說每輛車僅電池價格就接近100萬元。如果像這樣整體更換電池,不知道又要多少個100萬;但如果后期維護不好,這些車極有可能就如孱弱老馬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總之,如何讓新能源客車批量進入市場,實現產業化發展,仍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