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太陽能的儲能性也較差,供電不穩定。據介紹,美國西部得克薩斯州有個很大的風電場,今年2月連續3天沒有風,照常運轉的電網遭受嚴重損壞,導致大面積停電。為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德州政府不得不高價購買每小時進行一次天氣預報的服務。
此外,生物質能可以與化石能源一樣生產塑料和化工原料等物質性產品,這是其他能源都做不到的。石元春介紹說,美國計劃到2020年用生物質生產其20%的化工產品。另據美國科學院一份研究報告預測,到2050年有機化工產品90%以上的化工原料來自生物能源產品。
“非糧”技術路徑可實現一舉多得
石元春認為,生物質能長期以來廣受“爭地爭糧”質疑,得不到國家足夠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但事實上,我國近年來生物質能的技術研發方向已轉入到非糧食原料利用上,并且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石元春說:“我國土地資源貧乏,是指耕地少,但我國的國土面積大,土地可以充分利用,非糧生物質能并不存在爭耕地的顧慮。”目前,我國非糧生物質能源原料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類是農林有機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剩余物等,這一部分非但不影響糧食安全,而且能“變廢為寶”;第二類是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這些土地主要包括現有林地中的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灌木林,可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中的宜林地和宜農地,在現有非糧低產農田中可以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用于種植能源作物的土地。
中國工程院一份重大咨詢項目研究表明,我國可用的農林有機廢棄物年產能4.74億噸標煤,利用邊際性土地種植能源植物年產能4.25億噸標煤,兩項合計年產能潛力為8.99億噸標煤。在我國邊際性土地中,有宜于農墾的后備土地1.1億畝及現耕地中的低產田4.27億畝;宜林荒山荒坡地8.56億畝及現有的薪炭林、油料林和灌木林7.76億畝,整個累計面積與現有耕地面積相當。
石元春參考巴西的相關數據分析說,如能利用我國宜農邊際性土地的一半(約兩億畝)發展甜高粱和能源薯,可生產6000萬噸乙醇,農民可以獲得3000多萬個原料生產崗位,40多萬個加工生產崗位和新增收入480億元。除少量低產農田外,所有邊際性土地和有機廢棄物全都是目前沒有經濟價值的潛在資源,一旦投入生產和流通就能實現它們的價值和年年“發酵”增值。 戴勁松 何豐倫 劉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