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上海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中心。而碳交易也具有典型的“二重性”,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在引領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碳市場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上海一定要把金融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像奧巴馬提出的“綠色經濟”,背后的潛臺詞就是國際經濟格局重塑。如果我們能夠在“危”中抓住這個新機遇,那是很有意義的。
柳田:那么,上海乃至中國在構建碳市場時應該注意的問題都有哪些?
楊志:第一個是“做得多說得少”的問題。中國在節能減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話語權上、在表現形式上卻是欠缺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究竟采取一個怎樣的方略,抓住哪一個切入口,都說得不多。就像構建碳市場這個問題,它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如果你不說出來,不去做,就很可能失去話語權。那么將來,你還是處在低端鏈條上,沒有參與權、決定權和定價權。
第二個是戰略選擇的問題。減排問題的復雜性在于:能耗問題,涉及到現有生產資料的改變,資金以及技術改造等一系列問題;污染問題,涉及到目前的能源結構;可再生能源問題,涉及到將來資金的投入、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樣,我們就會面臨一個選擇的難題: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降低能耗上,還是清潔煤上,還是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上?這就是戰略選擇問題———美國力主發展新能源,歐盟推廣清潔煤技術,日本主導降低能耗。中國該如何選擇,這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
在這種復雜的情勢下,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下,如何真正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新工業化道路,這個問題絕非單純的口號。我們現在所走的節能減排道路是正確的:用市場的方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通過企業的“優勝劣汰”改變能源結構和生產資料,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們國家一次性能源煤炭占70%左右,這種能源結構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所以新能源的發展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但不能一哄而上。當前我們要從全球金融戰略的視角積極參與碳市場的構建,充分發揮自己的話語權,研究碳市場的定價機制,要特別重視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戰略轉變。 柳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