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壯大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
發展循環經濟,將減量化放在優先位置,減量化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推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工業節能上,這是由我國發展階段和工業能耗所占比例決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核,切實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
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農林剩余物可綜合利用作為飼料、肥料、菌類基料、工業原料和發電原料,減輕焚燒對城市和機場周邊的環境污染;加快太陽能和沼氣技術的推廣普及,既增加農村能源供應,又改善農民的衛生狀況,保障食品安全。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扶持力度
盡管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業化,但面對氣候變暖的現實,各國已將可再生能源作為投資和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并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我國也應加大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利用成本,切實解決新能源發電上網難題;加快研發先進技術和設備,推進第四代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多途徑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為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補充,成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儲備
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我國低碳發展的技術路線圖,促進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加快對燃煤高效發電技術、CO2捕獲與封存,高性能電力存儲,超高效熱力泵,氫的生成、運輸和存儲等技術研發,形成技術儲備,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厲行節約,鼓勵消費的同時反對浪費
鼓勵選擇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勵使用自行車、城鐵(輕軌、地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發揮信息化優勢,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減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在提高生產中資源能源效率的同時,大張旗鼓地反對消費中的浪費,做到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我國在公款消費和餐桌上的浪費問題突出,有人還以飯菜豐盛乃至過剩為有面子,以過度勸酒為熱情好客。因此,一是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規定,加大公務接待活動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剎住公款吃喝風。二是加強糧食和原材料采購、儲存和加工管理,減少和防止腐爛變質造成浪費。三是鼓勵發展快餐業,推進以中央廚房為主的集中生產、統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飲服務標準等行規行約,鼓勵剩菜打包,減少浪費。
七、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鑒國際經驗,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八、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過程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逐步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氣候變化的應對水平。
應對氣候變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近期將提高能源效率放在優先地位;進一步實施計劃生育、節能減排、植樹造林、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政策;中遠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別是價格、排放權交易、自愿協議、能源服務公司等經濟手段,形成長效機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