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場名為“共道未來,變革中的政治,科學和商業(yè)”的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主辦方有中國科學院、西門子公司和德國的馬克思·普朗克協(xié)會,協(xié)辦者還包括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能源研究所和聯合國人居署。
本次在北京舉辦的共道未來大會是第二屆,上一屆舉辦地在德國柏林,而下一屆將移師巴西。中科院中國工程院杜祥琬副院長在會議上提出,要控制煤炭使用的時間表,并分析了中國幾種主要能源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引發(fā)在場人士的高度關注。在會議間隙,杜祥琬就能源結構調整問題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
煤炭將成基礎能源
時代周報:能否介紹一下,我國未來對能源結構的調整方向?
杜祥琬:煤炭現在是中國的主導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70%。煤炭在總能耗當中的比重應該逐步下降。到2030年,中國煤炭的使用量將達到峰值,中國需要把煤炭從主導能源變成基礎能源。
中國工程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能夠強化節(jié)能,可以在2020年,把能源消耗控制在40億噸標煤左右。我們希望到2030年,中國能源消耗比現在提高50%,到46億噸標煤左右。如果做得好,2050年,中國能源總消耗可控制在55億-56億噸標煤,把煤炭在總能源當中的比例壓到40%或35%以下。
人造太陽還需50年
時代周報: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對石油的依賴,你覺得石油這個方面有什么主要問題?
杜祥琬:中國石油(11.28,0.26,2.36%)消耗4億噸,自產2億噸,進口2億噸,但用得不好,無謂浪費很多,比如北京堵車那么嚴重,多少汽油被浪費。
時代周報:你是我國核工業(yè)方面的權威專家,能不能談談核能在我國減排戰(zhàn)略中的地位?
杜祥琬:對這個話題,我要給出三點定義。第一,金屬鈾不會成為中國核能發(fā)展的制約因素,核能完全可以做到更潔凈。第二,核能不僅是核電站的問題,必須是全產業(yè)鏈的配套。核燃料循環(huán)、核廢物處置,將來在中國都是重要的問題。中國選擇了快堆為代表的第四代堆型,讓核燃燒的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第三,是聚變燃料堆。目前核能占總能源的比例在1%,到2020年將提升到7%,2050年將提升到22%。希望核能成為中國能源的支柱。
時代周報:我們都知道,核聚變是人造太陽。如果能掌握可控核聚變,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你能否預測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掌握還需要多少時間?
杜祥琬:(拍著記者的肩膀笑道)我給你一個答復是,無論中國還是世界,掌握可控核聚變還需要50年時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